秋日的阳光洒在跑道上,发令枪响划破天际,少年如离弦之箭冲出起跑线;看台上呐喊震天,后勤点物资齐整,宣传组穿梭捕捉精彩瞬间……今天的校园运动会,早已不是少数体育尖子的“独角戏”,而是每个学生都能登台的“成长万花筒”。
从旁观者到参与者,从赛场到“全场”,一场关于运动、协作与成长的变革,正在合肥的校园里悄然发生。
01
从“看客”到“主角”,运动会的角色之变
“以前运动会我总在台下当观众,今年加入宣传组,想想能用手机拍摄同学冲线的瞬间,比自己参赛还激动!”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八年级的杨舒羽笑着说道。她的体验,是近年来合肥中小学运动会参与模式改革的一个缩影。
过去,校运会往往是“少数人比赛,多数人观赛”。而如今,越来越多的学校打破这一局限,设置啦啦队、宣传组、后勤组、裁判助理、纪律检查等多种岗位,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运动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展开剩余70%“人人有角色、人人能参与”, 正成为合肥校园运动会的新常态。
02
眼里有光,体育育人迎来新注解
今年9月23日,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特别强调,“要让体育真正成为孩子们‘眼里有光’的教育环节。”发言人指出,体育不仅是体能的锻炼,更是人格的塑造、情感的交流、团队精神的培养。
这与合肥市近年来推动的校园体育改革不谋而合。2025年9月,合肥市印发《青少年田径运动会实施方案》,明确提出将运动会与趣味体育活动、班级联赛、体育文化节等有机结合,构建“人人爱运动、班班有特色、校校有氛围”的体育文化生态。
“课间铃一响,我就拿着跳绳冲向操场。以前觉得运动累,现在和同学组队打卡,每天不跳满100个都不习惯。”合肥市第五十五中学九年级的段培硕在日记中写道。从课间到课堂,再到赛场,体育正以多样形式融入学生的日常,激发着他们发自内心的热爱。
03
不止于奖牌,运动会成为多元成长舞台
在全员参与的运动会中,体育精神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——它不仅是竞技与比拼,更是协作与共享。
合肥市行知小学推行“人人有任务”机制,班级总分不仅看赛事成绩,也纳入策划、宣传、后勤等团队协作表现。临泉路第二小学设立“后勤小标兵”“最佳宣传奖”等荣誉,让非运动员的付出同样被看见、被认可。
“孩子在后勤组负责物资分发,比我自己得了奖还高兴!”一位家长在班级群里感慨道,“他学会了责任,也感受到了被需要的价值。”
04
三级体系推动,体育成为终身习惯
近年来,瑶海区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,全面落实“五育并举”,构建“校内竞赛—校际联赛—区级决赛”三级体育竞赛体系。这一体系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运动技能,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。
走出课本的拘束,操场成了最鲜活的课堂。有人在跳远沙坑前反复练习起跳,有人在拔河绳旁喊着整齐的口号,连平时严肃的老师,也会在趣味项目中和学生一起抢着套圈、并肩运球。
运动会的意义,从来不只是奖牌与名次。
它是协作的课堂,是自信的起点,是青春记忆中那一抹最亮的光。
当每个孩子都能在运动中找到归属感、获得成就感,体育才能真正走进他们心里,照亮成长的路。
发布于:安徽省盛达优配app-股票配资网站-专业配资平台-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